2007-05-29
《财经界·管理学家》2007年5月刊载
“我是农民?!甭彻谇蛱寡?。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鲁冠球内心深处给了成王败寇不菲的位置,所以“做企业就是看阿拉伯数字”。他常常说,做企业千万不要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,不要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步。因此他在“知己知彼”的路上,无可动摇地坚持知己是第一位,明者智,而非智者明。他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:“一个企业的成功要靠很多方面,而只要一件事做错就会失败?!?nbsp;
在张瑞敏在青岛砸冰箱的四年前,身处杭州的鲁冠球已经开始专注于万向节的集中战略,他将价值43万元但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,送往废品收购站,全体员工因此半年没发奖金。知己弱而强之,己慢而笞之,乃是自知之后的必然选择。“如影相随的?;校ぐ芤喑⒌钠匠P?,刻苦谦卑的学习态度?!庇腥巳绱似兰勐彻谇?。
除了自己了无休止地学习,鲁冠球对员工的学习也丝毫不“怠慢”,譬如所谓的“两袋投入”(口袋投入和脑袋投入),致力于让员工树立时间、组织、质量观念。所以,有的观察家把万向的历史当成中国工业化的缩影,纵观万向的战略路线图,何尝不是如此。鲁冠球的这种认识在其资本运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:“鲁冠球的收购风格首先是先谈成本,再讲收益?!痹诙嗥鹜蹲什⒐褐校蛳蚓哉铰酝蹲收叩纳矸菹茸觥岸啥薄患庇诓斡牍芾?,而是积累行业经验,分享投资收益。当大股东做出一些超越甚至违逆了自己做企业的基本原则时,鲁冠球指示曰:“不要争,慢慢来。事情是干出来不是斗出来的。什么事要讲规律,而不是按规矩,规矩是人定的,是权力定的,规律是自然的,是讲科学的。所以一切让时间来说话?!?
尽管谨慎如斯,但毕竟商界有太多“不知道”,因此,鲁冠球也并非没有“走过麦城”,如屡战屡败的农业项目。他不是先知,但是懂得反思,甚至有的时候矫枉过正,这种滋味,其子鲁伟鼎深切体会过。在小鲁眼里,湘火炬本属志在必得,但是鲁冠球一句“超越了我们承受的能力了”,就将其拱手让人。鲁冠球说:“我们是按照净资产和资产回报率来算,因为我们要看其资产能否增值?!钡比唬褂心诓砍偷姆桨竿ü?,也为老鲁的经营管理哲学做了注脚。“做企业一定要得道,得人心,符合规律。”鲁冠球说。所以,即使是符合他的投资原则,有的时候他也要执拗退出。
在万向,还有一个“奋斗十年添个零”的目标,即用十年时间使得日均创造利润和员工最高年收入尾数都加个零。
鲁冠球在恰当的时候做了恰当的事,在公司治理路径上的承包制、股份合作制、授权、集团化管理等等,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下恰如其当地行之有效。但能长期如是,何尝不深藏智慧其下。(本报略有修改。)